<bat·365(中文)在线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人民代表报】农牧重彩结硕果 职教耕耘续华章——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双高”建设成效

发布时间:2024-03-06浏览次数:122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双高计划”总目标,聚焦“建什么、怎么建、高效建”,以农牧特色办学为根本,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加快实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新任务,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不忘初心、始终向前,建成现代农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地,全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为“三农”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引领中国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党建引领作用更加有力。“一融双高”全面推进,农牧行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更加定型,“‘畜禽宠’农牧重彩,‘肉蛋奶’健康中国”的苏牧品牌全面彰显,关键办学能力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办学基本条件全国领先。学院占地43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9.18万平方米,年均经费预算达6.3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4亿元,纸质(电子)藏书206.7万册,综合办学实力全国前列。

■师资队伍水平全国一流。在职教师940人,其中专任教师787人,教授101人、副教授308人,博士14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

■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全覆盖。入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4门;获全国教材建设奖4项、国家规划教材25部;向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专业资源库6个、课程177门。

■科技创新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国家级畜禽保种能力提升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产业技术体系团队8个。获国基金8项,纵向项目236项,经费超过1.5亿元。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五。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迈上新台阶。组建2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校内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4个,开办“4+0”“3+2”“0+2”本科专业10个,形成国际合作“留学苏牧、丝路农坊、助企出海”三大品牌。

 

对接“一体”建设新格局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有思路

坚守“农”、突出“牧”,聚焦行业产业特色办学

秉承“三紧”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坚守“农”、突出“牧”,紧盯“特”、常抓“新”,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创新“牧院”精神文化。传承创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牧院精神,形成一批有效支撑办学治校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铸就了新时代“牧院”精神文化。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不断超越自我,示范引领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改革发展。

彰显“农牧”特色品牌。全力打造“‘畜禽宠’农牧重彩,‘肉蛋奶’健康中国”苏牧品牌。深入实施“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的基本任务以及“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任务和新增任务,先试先行、全面推进,建成一流农牧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农牧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坚持“四链融合”优化布局,瞄准匹配度改造升级专业

优化专业布局。紧跟农牧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优化专业布局,瞄准产业中高端,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探索开办职教本科专业。建立健全“科学诊断、分类管理、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成与职业岗位群共生共长的覆盖现代农牧全产业链的专业集群。

调整专业结构。以畜牧兽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个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示范带动水产养殖技术、现代农业技术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和现代农业商务、智慧农业等4个校高水平专业群协同发展,面向畜牧生产、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设置三年制高职专业31个,“3+3”中高职衔接专业6个,“3+2”“4+0”“0+2”本科专业10个,涉及农林牧渔、食品药品与粮食和装备制造等7个专业大类。

引领专业发展。牵头制订了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以及10个专业建设标准、7个专业教学标准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畜牧兽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个国家级专业群建设水平全国一流,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药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15个专业全国领先,进一步夯实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领军学校地位。

建成培养培训“两大”高地,增强服务社会适应性

科技赋能引领发展。依托学院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2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等校内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与服务,切实用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大转变”培养人才。以深化“产教科”协同育人为主线,创新实践“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产教融合”向“产教科协同”转变、教学方式从“工学结合”向“工学研融合”转变、评价方式从“考分单一型”向“能力增值型”转变的“三大转变”。

“三三制”在职培训培育人才。建立“培训-中职-高职”三级贯通培育体系,健全“定向培养+要素衔接+学分置换”三元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能力目标+递进培育+多元保障”三位一体培育模式,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5万人次,在职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等4582名,涌现全国劳模潘裴等省级以上农民创业典型358个,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落实“两翼”联动新要求 推进“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深入深化有举措

建立健全“三共”协同育人新机制,点燃科教融汇“强引擎”

创新“共建”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校企股份制改造、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等新突破。建成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2023年8月,组建了全国首家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属股份制合资企业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建立“共享”机制。主动对接现代畜牧和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搭建共享技术服务平台,举办全国大学生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承办人社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动物疫病防治赛项)和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项,牵头开展畜牧产业经济与兽药产业技术国际研讨会,打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企业提供技术方案155个、解决技术难题285项;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达2亿元。

健全“共赢”机制。加快推进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成果转移转化,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以上,实现高端就业率达30%以上。根据《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院成功入选全国卓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50所、服务贡献50所、产教融合50所“全榜单”,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全面建成“四区四基地”育人平台,做强区域合作“硬支撑”

加快与“畜禽宠”现代畜牧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畜牧兽医专业群,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为抓手,紧密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良种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五年投入1.1亿元升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苏姜种猪有限公司2个基地,集聚了国家水禽基因库、国家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水禽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平台12个,培养教师326名,接纳学生教学实训近5万人次,销售水禽良种种苗700万羽,累计向社会提供纯种“苏姜”母猪2.5万头,优质商品猪3.5万头,辐射带动养殖农户4100多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加快与“肉蛋奶”食品药品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群,紧密对接泰州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泰州经济开发区,建成江苏中药科技园、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2个基地,联合扬子江药业集团组建“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区内10家制药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畜禽投入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9个,研发国家二类新兽药1个、三类新兽药3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5件。

联合实施重大项目和产品研发,激活创新人才培养“源动力”

勇挑国家畜禽“种业振兴”重担。瞄准畜禽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8400万元完成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提升等3个国家级项目建设,获批省发改委水禽工程研究中心,保存畜禽资源品种达38个、群体规模达2.5万只(头),成为全国最大活体保种单位,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批国家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省“自主创新”、省产业技术体系等重大项目,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项目293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五年纵向项目236项,经费超1.5亿元,横向项目357项,经费近5000万元;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9项。将科技“四新”融入课程、教材、实践项目等人才培养各方面,申请专利数量达637项。

围绕“五个面向”开展社会服务。聚焦现代畜牧和生物医药产业,组建水禽、生猪、兽药、食品安全等8个省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和23个校级科技服务团队,建成省级以上培训资源106个,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实现到账社会服务与培训经费1.03亿元,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5位,入选《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50所服务贡献卓越高职校。

围绕“五重点”发展新领域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作为

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施师德师风工程。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引导教师回归本位,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构建制度设计、职业成长、考核评价全链条激励机制,制定“百名教授”“双百博士”等专项规划,实施“凤凰拔尖人才”“揭榜挂帅”等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两轮课堂教学“新三项基本功”能力考核,推进“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职教名师、教学创新团队”五类教师能力提升。

开拓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径。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拔尖人才引育、教师团队培育”,深化“分层分类评价、优绩优酬评判、技术职务评聘”,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三育三评”新路径,提升教师“五大能力”,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教师博士达143人、教授达101人,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吴敏秋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116人;入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省级以上教学能力比赛奖项59项。

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产出一批高质量数字资源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引导教师回归课堂,重构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和思政点,有机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企业典型案例,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情景化、动态化课程资源289门。

加快多形态教材建设。紧扣岗位需求,融入最新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标准,引入操作规范、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嵌入虚拟仿真系统的融媒体教材202部。

打造高水平虚拟仿真基地。聚焦产业行业关键技术领域,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解“三高三难”,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4个。

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以生产性、实践性和典型性为原则,构建校际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牵头建设现代生物医药等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0个。建成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新立项7个;获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4门、省级18门,国家规划教材25部、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47部,国家教材奖4项;获批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入选全国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

持续打造数字化育人环境,建设一流信息化设施条件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1.4亿元改造348间智能化教学场所、全面升级信息化教学条件。建成“两地三中心”超融合双活“苏牧云”平台,校园网主干出口带宽10G,虚拟化服务器350台,虚拟化存储3.3P,实现教学场所全光网接入、无线密集全覆盖。

自主开发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紧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支撑能力提升,建成集教学、学习、考试、管理四个中心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开展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运行、质量评价的全程监控、预警及分析,夯实教学数字化治理的数据基础。

深入推进“课堂革命”。主动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共用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借助学情诊断和资源智能推送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双向流通和“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四个信息化。对接教育部智慧大脑数据中台,规范数据标准,建设校本数据中心,赋能学校教育教学治理。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等。

加快推进“三融”办学创新实践,成功实施一批改革试点项目

健全“职普融通”衔接通道。拓展高职教育办学格局,实施“4+0”“3+2”“0+2”现代职教体系贯通项目10个,培养本科层次学生1116人,落实“学分制”改革和“1+X”证书制度,运行“学分银行”,完善学分认定机制,建立中高本衔接“立交桥”。

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组建中国现代畜牧业和宠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农牧特色产业学院9个、教学工厂5个、技术创新平台21个,校企合作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0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推动“科教融汇”育人改革试点。实施“凤凰学子”工程,组建20支师生混编科技研发团队,吸纳2016名学生参与653个科研项目,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展开技术攻关,推动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反哺创新型人才培养。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荣获专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46项,师生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737篇、授权发明专利125件。“三融”创新成果被国家级媒体报道89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100强”。

做实做强国际化办学品牌,努力打造一所高水平国际化学校

做实“留学苏牧”质量品牌。作为国内首家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针对“走出去”企业需求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带动来华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做强“丝路农坊”境外办学品牌。在印尼、安哥拉、坦桑尼亚、老挝建成4个“丝路农坊”办学点,建成45门课程资源,其中省级8门,开发并向海外成功推广10个专业标准、35个课程标准、1个技能竞赛标准和36个教学培训资源包,推动“职教中国”走出去。

做大“助企出海”培训品牌。依托部、省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面向安哥拉等4国开展“助企出海”培训,为27家“走出去”企业培训1200余人次,推广43项农业技术,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学院2次荣获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入选“鲁班工坊”联盟,成为首家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的中国农业院校。


http://szb.rmdbw.cn/col/202403/06/node_05.html